一句话描述当下的中国快消品行业,那就是:“产能过剩,需求放缓,增量消失。”
无论是饮料、啤酒,还是功能饮料和新酒饮,几乎所有赛道都在经历相同的挑战。
传统的增长方式——开厂、铺货、砸广告、压经销商库存——今天已经彻底失效。多数企业的财报上写满相同的词汇:收入承压、利润下滑、库存高企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存量市场:人口红利减弱,消费升级遇阻,市场空间的扩张越来越依赖于“份额争夺”而非“需求扩容”。于是问题来了:在这样的大环境里,还有企业在增长吗?
答案是肯定的。燕京啤酒、统一企业中国、东鹏特饮、瓶子星球,这四家企业在2025 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,恰恰与“普遍低迷”的行业氛围形成了鲜明对照。它们不但实现了营收持续增长,利润更是远远跑赢行业,达到高双位数增长。
为什么他们还在增长?这不是运气,而是一种方法论:在存量时代,必须用“重做一遍”的决心来改造生意。
一路狂奔的“少数增长者”
最新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与公开信息,可以提供给我们存量时代下哀鸿一片之外正在发生的另一个事实。
燕京啤酒:上半年实现销量235.17万千升,同比增长2.03%;营业收入85.58亿元,同比增长6.37%;归母净利润11.03亿元,同比增长45.45%。增长背后的关键词是“大单品燕京U8”。(数据来源:公司公告与行业报道)
统一企业中国:上半年实现营收170.87亿元,同比增长10.6%;归母净利润12.87亿元,同比增长33.2%。增长动力来自饮品和食品双轮驱动,以及提前三年布局的PB(自有品牌)战略。
东鹏饮料:上半年营收107.37亿元,同比增长36.37%;归母净利润23.75亿元,同比增长37.22%。功能饮料业务稳健,而“补水啦”电解质水实现爆发式增长,成为第二增长曲线。
瓶子星球(非上市公司):根据行业公开披露,2025年1–7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25%。其主力品牌“梅见”保持20%+增速,“果立方”同比增速更是达到80%+,成为新酒饮赛道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。
在增长普遍困难的存量时代,这些数字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反常识问题:他们为什么还在增长?他们凭什么还能增长?
他们为什么还在增长?
强劲增长的燕京啤酒U8
燕京啤酒曾经一度被认为“老化”,市场份额逐年下滑。然而在过去两年,它重新杀回增长轨道,关键在于 “燕京 U8” 这一大单品的崛起。
2025 年上半年,燕京 U8 的销量继续保持强劲增长,成为营收与利润改善的最大贡献者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三重逻辑的叠加:
单品规模化:燕京选择把资源集中在U8上,形成“全国重点推、终端重点铺”的战略。大单品带来的规模效应,不仅摊薄了生产和物流成本,还提升了在渠道终端的谈判力。
场景化切入:燕京U8主打8°P清爽口感,切入“轻饮、聚会、年轻化”的消费场景,与高浓度、重口感的传统啤酒形成差异。它并不是低价抢量,而是抓住了“年轻社交”这一需求痛点。
中高端升级:在啤酒行业,毛利率的提升依赖于产品结构升级。燕京U8的走红,使得公司中高端产品占比不断上升,毛利率水平随之改善。
启示:在存量市场中,与其分散资源做几十个小SKU,不如集中资源做一个能代表品牌、能占据场景的大单品。
大单品不是简单的“爆款”,而是一种系统工程:从研发、包装、渠道资源到传播投入,必须形成合力。燕京的重生,正是把“单品战略”做到极致的结果。
2. 统一企业的PB布局与渠道战略
与燕京的“单品突破”不同,统一企业中国的增长来自“提前布局+渠道资产化”。
2025年上半年,统一营收和利润双双大幅增长,其背后的秘密是三年前开始的PB(自有品牌)战略。通过开放的PB品牌战略,统一与胖东来、山姆等高势能渠道深度合作,建立了 “渠道友好+品质可控+定价灵活” 的增长模型。
PB品牌战略的意义在于:未来品牌世界自有品牌一定会有一席之地,并不是只有制造品牌才是品牌,零售端自有品牌也是品牌。一旦建立这个正确认知,是容易做出正确选择的。
化渠道博弈为互利合作:当渠道方掌握太多话语权时,品牌往往陷入被动;而自有品牌能让企业在价格带和利润空间上保持主动。
抓住确定性增长机会:通过PB品牌战略,凭借强大的商品研发和制造能力,统一把增长的确定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,在应对外部市场波动时才能更游刃有余。
获得第一手的消费趋势:通过与高势能零售渠道展开全面的PB品牌深度合作,与零售商一起共创产品,还能获得真正的第一手消费趋势信息,反哺企业新品研发,大大提高新品成功率。
统一的做法告诉我们,在存量市场里,渠道不再只是“卖货出去”的通路,而是必须被当作企业战略的一部分。谁能把渠道变成自己的资产,谁能把这个资产运营好,谁就能更大程度地抵御市场风险。
3. 瓶子星球蓬勃发展的新酒饮战略
如果说燕京代表传统企业的大单品突围,统一代表渠道新战略的先发优势,那么瓶子星球则代表了新锐企业的品类战略洞察与高质量改善。
2020年,瓶子星球确立了“新酒饮”战略,推出“梅见”、“果立方”等子品牌,锁定低度、果味、年轻化的消费需求。五年时间,它把当初的押注做成了今天的规模化增长。
2025年1–7月,瓶子星球整体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%,其中“梅见”稳定增长20%+,“果立方”同比增长高达80%+。这证明,它已经把新酒饮战略从试点变成了真正的增长引擎。
瓶子星球的成功有三点值得总结:
前瞻性洞察:在行业尚未形成共识时提前入局,从战略层面培育“明日之星”,把时间差变成先发优势。
矩阵化扩张:通过多品牌覆盖不同人群与价格带,不把风险押在单一产品上。
高质量改善:快速试错、小规模验证,然后放大成功案例,形成滚动式增长。
这说明,在存量市场里,先发并非万能,但“先做并能复制”的企业,更容易建立长期竞争力。
4. 东鹏特饮与第二赛道“补水啦”
东鹏特饮的增长故事最具冲击力。2025年上半年,东鹏整体营收同比增长36.4%,净利润增长37.2%,其中“补水啦”电解质水成为最大的亮点。
这是东鹏的第二增长曲线:在功能饮料的基本盘之外,它强力推进电解质水赛道,并取得爆发性成果。
电解质水很多,但成功者少见。关键不在产品本身,而在于市场进攻战的凶猛与团队的“钢铁意志”:
资源重押:东鹏对“补水啦”的资源投入几乎等同于主品牌,把它视为必须快速做大的新赛道。
终端执行:大规模的陈列、冰柜投放、价格策略,让产品迅速占领便利店与社区零售。
场景切入:主打运动、健康、补水场景,直接抓住用户的即时需求。
东鹏的做法提醒我们:在存量时代,不仅要有第二赛道,更要有敢于全力押注的执行力。那些还在“谨慎试探”的企业,往往在窗口期里被更坚决的竞争对手甩开。
所有的快消品类都值得重做一遍
把四家企业的增长逻辑放在一起,我们能看到高度一致的特征:
集中化资源投放:不再广撒网,而是集中火力做大单品或单一赛道。
渠道当作战略资产:统一通过PB 战略验证了这点,渠道不再是“通路”,而是必须被企业掌控。
终端执行力铁律:东鹏证明了执行力就是竞争力,资源和纪律必须绑定。选择有增长的细分品类,然后发起坚决的饱和式攻击、再攻击,仍然是最有效的营销战略。
试错制度化:瓶子星球的成功靠的是“持续试错+快速复制”,不是一次性的运气。
确定性逻辑:在资本和供应链越来越偏好可预测性的市场里,把增长拆解成可度量的单元,比追求虚幻的高速增长更有价值。
存量时代的残酷在于,它不再奖励“跑马圈地”的粗放扩张,而是奖励那些敢于把生意“重做一遍”的企业。
燕京啤酒等“少数增长者”证明了一点:增长不再来自于环境的馈赠,而来自企业自身的重构能力。
对企业的决策者而言,我有三点忠告:
停止把“增长”当作营销问题,它是战略和组织问题;
用三年时间构建未来三年的确定性,不要指望短期奇迹;
对快消品而言,最后一战永远在终端。建立一套不可复制的终端执行力,那才是最后的分水岭.(新经销)